又據1934年11月5日《中央日報》報道:11月4日晚上,當時全國考選委員會在考試院明志樓內,設宴招待參會代表和新聞記者。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起身致辭,不僅向百餘位參宴人士介紹瞭考試院的創立經過,而且“為紀念此會起見,擬即席發起創捐一鐘,存放考(試)院內,上刊總理關於考銓之遺教,用以指揮考(試)院全體人員更用以指揮全國考銓事宜,俾我國行政效率日增進步雲雲”。他的倡議當即受到全體人員贊同,“並舉酒致祝”。後經考試院牽頭、多方集資捐款,1937年在該院前面的東花園內建成瞭這座鐘塔,內置勵士鐘並兼具報時功能。從塔名“勵士”二字,人們不難想象建造者的初衷。

勵士鐘塔設計者盧毓駿其人

至於“考試院前東花園”的具體位置,據1929年11月23日《申報》第八版《考試院宿舍發現古碑》報道:“(南京)考試院宿舍內,近掘現古碑一座,高七八尺,為明永樂九年之賜進士題名錄,碑文雖略有斑駁,尚可辨認。經戴(季陶)院長派員督率石工多人,從土中掘起,移至該院大門外東隅花園內豎立,以資保存。”1929年11月26日《益世報》第五張《考試院:門前立古碑,賜進士題名》亦述:戴季陶得知發掘出該石碑後,“當諭令庶務處雇工遷至本院門首左側空地豎立,以保古跡……”可見1937年前後東花園的大致方位,就在考試院大門門前東部、勵士鐘塔(今和平公園鐘塔)一帶。

(來源:南京晨報,作者/周安慶)

1942年8月汪偽“南京特別市政府”編印的《南京》一書中,刊載有1張“和平紀念塔(國民政府前廣場)”的老照片。起因是1941年汪偽“南京特別市政府”為瞭與所謂的“友邦”日本帝國主義保持密切團結一致,原擬在新街口廣場建立1座“和平紀念塔”。汪偽名下的“國民黨”中央黨部直屬區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戴策聞訊後,特地致函該政府,建議從當貨車四路行車記錄器推薦時情勢考量“更變建塔成議”、改立孫中山銅像,藉以籠絡人心。汪偽政權在與日方協商後改變瞭原先方案,將該鐘塔更名為“和平紀念塔”。

筆者曾在2012年第1期《江蘇地方志》上發表拙文《被誤讀的南京和平公園鐘樓建造史》,據史認為1937年建成的勵士鐘塔即今和平公園鐘塔之前身,汪偽時期曾稱“和平紀念塔”等,由此推翻瞭早前流傳的該鐘塔為汪偽政權在1941年建成的“還都紀念塔“之說。南京歷史學者胡卓然隨後也發現瞭些新史料,進一步佐證瞭筆者觀點;南大史學博士盧海鳴在史料中還發現:汪偽時期該塔曾名“還都紀念塔”;根據最近新發現的民國老照片,筆者初步理清瞭該鐘塔名稱的歷史演變過程。

細數南京和平公園鐘樓名稱演變

1937年6月6日《中央日報》第二張第三版刊登現場采訪的新聞圖片報道《勵士鐘塔》(國際社攝)記載:“考試院為紀念全國考銓會議,昔與中央各機關及全國各大學集款捐建勵士塔一座於該院東花園內(即在今和平公園內,以新舊圖文互證可知!),該塔高六十餘尺,塔頂鐫刻總理建國大綱全文,形式異常美觀,現已全部落成。圖示勵士鐘塔全景。”

汪偽時期曾名“還都紀念塔”

1940年汪偽政權在南京成立,該塔因旁邊立有“還都紀念碑”,故又稱“還都紀念塔”。除瞭1941年汪偽政權控制的《中報》創刊一周年發行的紀念特刊《新南京》(該史料由盧海鳴先生最先發現),1940年期間《青年良友》上亦刊載有類似的記載。

此外除瞭《北洋畫報》《戴季陶(傳賢)先生編年傳記》《莊遲回憶錄》(這些史料由南京文史學者胡卓然先生最先發現),在1937年第3期《興中月刊》刊載的《新的建設:南京考試院前東花園內之勵士鐘塔全景》中,該鐘塔正面照片背景再現瞭原先的武廟正門。而1937年第1期《新生畫報》上刊載的《國內情報:考試院為紀念全國考銓會議捐建勵士鐘塔一座於該院前東花園內》、1937年第18期《天津商報畫刊》上刊載的《考試院為紀念全國考銓會議,特與中央各機關,及全國各大學,集款捐建勵士鐘塔一座》等記載,亦側證瞭這一史實。

抗戰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由重慶還都南京。由民國考試院人事處編輯發行的1946年第12期《輔導通訊》上刊載瞭《考試院景:勵士鐘塔》圖文記載,可見該鐘塔正面照片背景仍隱現出原先的武廟正門,拍攝角度與1937年第3期《興中月刊》刊登的該鐘塔圖片相近。此外筆者早前還采訪過兩位1940年代曾生活於勵士鐘塔附近、至今仍健在的老人,綜合現有圖文史料可知,勵士鐘塔在建築形制和建築地點等方面均與今和平公園鐘樓的相吻合,由此再次判定:1937年建成的勵士鐘塔即今和平公園鐘塔之前身;該塔在日偽統治時期曾稱“還都紀念塔”“和平紀念塔”;抗戰勝利後所謂的“和平紀念塔”因為帶有亡國恥辱的烙印,隨即便被終止稱呼瞭,該塔又改回原稱“勵士鐘塔”;此外民間還俗曰“魁星閣”等。

2016年和平公園在歷經5年的地鐵施工完成後,重新整建對外開放,關於該公園鐘塔碑文是否需要重新改寫的問題遂浮出水面。金陵晚報曾據市民反映對此作過報道。由於1937至1945年間,南京地區經歷瞭國民政府、“維新政府”及汪偽政府等實際管控變化的動蕩時期,確實也給多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相關史料的深入發掘帶來瞭不少難度。筆者在史海中又搜尋到一些新史料,並綜合已知文獻,現再對該塔情況再做一梳理,力求進一步還原該塔的本來面目。

勵士鐘塔的設計者,正是原先設計考試院的現代建築學傢盧毓駿(1904—1975),福建福州人,字於正,1920年赴法國國立公共工程大學留學。1928年4月回國後,他先是在南京特別市政府工務局擔任科員、建築科長等,其間參與瞭中山大道等重點市政建設,經常不辭勞苦赴現場監督指導。1933年起歷任考試院考試委員、處長等職。盧毓駿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任教,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的創辦者,畢生留下瞭《防空建築工程學》、《現代建築》及《中國建築史與營造法》等學術著述,在現代建築史上具有不小的影響力。除瞭設計考試院和勵士鐘塔外,在民國南京城市建設過程中,盧毓駿付出瞭不少心血。此外如南京湯山望雲書屋(戴季陶別墅,今已不存)、五臺山戴季陶孝園(今華僑路81號)、高等法院等建築,均出自小貨車行車記錄器安裝其筆下。1930年代初期,盧毓駿兼教南京國立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前身)建築系期間,還參與主持瞭該校大禮堂的建造工作。

戴季陶發起創捐勵士鐘塔
arrow
arrow

    thorashyoka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